<track id="zmizb"></track>
    <td id="zmizb"><ruby id="zmizb"></ruby></td>
    1. 科爾沁婚俗

      結婚是人生之重

      對蒙古人而言,結婚才是人生之重。當兒子“腳能夠著馬鐙,手能搭上鞍鞒”,做父母的就要開始操心了。有心急的父母,早給孩子定了“指腹婚”或“娃娃親”,那就省事了。但萬一,一方殘疾了或重病了怎么辦?那也得認!蒙古人講究“說出去的話,射出去的箭”,他們經常會告誡后代:“烈火中看出金子的質量,諾言上看出朋友的品質?!边@種教育根深蒂固。不論如何,決不改悔。

      要是還沒訂婚,那就要趕緊物色了。蒙古人以名聲為重。所以,先要考察女方父母的名聲。接著還要繼續刨根:其祖上的歷史,生活狀況,鄰里中的威信,家族中的地位,姑娘的品行和相貌……都要一一了解到。一切滿意了,這才派媒人去提親。蒙古人注重家庭的圓滿,認為這是有福氣的表現,所以通常要找兒女齊全的做媒人。

      敬畏天地禮數周到

      科爾沁傳統婚禮大致分24個步驟,整個過程都貫穿著周到的禮數。禮數教育是每個蒙古人孩提時就開始的必修課,婚前的必溫課,一輩子的常修課。

      請長輩參加婚禮,不能空手去,要再三懇求,還要敬獻哈達。也有長輩親屬,可能住得遠,又或是不太來往,那也一定要去請,否則就是失禮。喝訂婚酒,賓客也要帶禮物,不能甩著手來。

      按就桌的順序,準新郎在知事人的帶領下,要向女方親朋一一敬酒。蒙古人崇拜天地,稱天為額其格騰格里,意為蒼天之父;稱地為額赫嘎扎爾,意為大地母親。同時,對祖先的崇拜也十分強烈,已經把祭祖融入日常生活中。所以你就看吧,每個被敬到的客人,端杯開飲前,都要用無名指沾酒彈三下,然后才一飲而盡,那是在敬天敬地敬祖先。

      敬畏天地和祖先,這是蒙古人刻骨的教育。

      送聘禮的講究

      成吉思汗在蒙古人的心目中,集祖先、圣主、戰神、英雄、智者、教育家、民族之魂為一體,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。所以,直至今日,仍被蒙古人時刻敬在嘴邊。像婚禮這樣的大場合,更是會被反復贊頌。

      庫倫旗婚禮中,呈上聘禮時有這么一段交代:“源自成吉思汗的,凝聚著至愛的,白色哈達珍寶,第一項禮物九件;圣主成吉思汗定的,褐頭褐脖綿羊的饈斯,褐色壇子里的白酒,第二項禮物九件;成吉思汗定的,黑頭黑脖綿羊的饈斯,黑色壇子里的白酒,第三項禮物九件……”總共九項禮物,每項都是九件。

      蒙古人以“九”為神圣、眾多、富足的數字,據說這也和成吉思汗有關。圣主出生后,曾用九泉之水沐浴,九歲獨立生活,二十七歲稱汗。有一次征戰失利,他向天祈禱,空中傳來巨大轟鳴聲,有一鏃巨矛降落樹枝上,他下令用九十九匹公馬的鬃毛作成它的纓,用九十九只綿羊來祭祀,并將這巨矛作為自己的軍徽蘇魯錠。正是由于圣主對九的喜愛,形成蒙古族人對九的崇尚。成吉思汗的偉大之處還在于,他能被一個民族世世代代奉為教育的楷模。接下來的《呈荷包頌》《賜箭頌》,也都要贊頌到成吉思汗。

      成吉思汗有句著名的話:有力者是一世的英雄,有智者是萬世的英雄。做一個有力量、有智慧的英雄,是蒙古人對子孫后代的普遍期望。而這必然要靠教育來達到,即所謂“生后幼畜、教后成人”。

      祝壽習俗

     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。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。一般在六十、七十、八十、九十時才祝壽。不過父母親在世時,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。過本歷年的二十五、三十七、三十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,但是過了六十一歲,七十三歲、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。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。

     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。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,主人家的兒女們從年底開始就準備設宴。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。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,再通知眾鄉親、朋友、親戚等。

     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,席間,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、獻哈達和禮品。敬酒四、六、八碗的蒙古語稱“朱來”。然后叩拜主人,表示感謝主家招待。祝壽的禮品通常有:馬、牛、綿羊或羊烏查、皮長袍、棉長袍、夾長袍、靴子、煙、荷包、錢等。禮品品類一般占“三”數。祝壽完畢,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,主人家要回贈煙、荷包、毛巾等。如果是孩子,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。

      葬禮習俗

     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后出現的一種葬式。為王公貴族、大喇嘛、官吏等人所采用。普通人死后,多數不實行火葬,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后,才進行火葬?;鹪岱ㄊ牵喝怂篮?,脫去舊衣,換上新裝,或用白綢緞裹其身,將尸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制小轎里,封好轎蓋。出殯時,先請喇嘛指定焚尸地點和方位。后將裝尸小轎用車拉到曠野,親友跟隨送葬。焚尸時,在裝尸小轎周圍堆上木柴,加油點燃,并將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,一并投入焚燒。同時,喇嘛為死者念經、祈禱,愿死者的靈魂盡快“升天”,早日進入“極樂世界”?;鹪岽稳?,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,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、江河,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,以示永遠悼念。

     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。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,與漢族大同小異。人死后(或臨終前),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,將尸體放在木板上,用哈達罩其面,等待入殮。入殮時,尸體不能見太陽,一般在黃昏時刻,將尸體從窗中抬出去入棺。入棺后,停放在院內,一般在3—7天內出殯。出殯時,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,其余子孫抬小頭,將棺材放在靈車或棺罩上,運往墳地。到達墳地后,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。埋葬時,死者的子孫和近親,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,并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。然后鏟土埋棺。

     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。又稱野葬或棄葬。人死后,脫掉死者的舊服,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。將尸體放在勒勒車上,趕車急行,使其任意顛簸,尸體掉在哪里,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。然后,車夫趕著勒勒車快速返回,直奔家中,不得回頭看。3日后,死者家屬去察看,若尸體被野狼吃掉,就認為死者已經升了“天堂”,或者已經進入“極樂世界”;若尸體完整無損,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,對其子孫后代也是不祥之兆,于是要請喇嘛念經,替死者仟悔,消除罪孽。并在尸體上涂一層黃油,好讓狼早日吃掉。天葬后,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內,不剃發,不飲酒娛樂,路遇行人不寒暄,以示哀悼。

      生兒育女

      蒙古族人民對于生兒育女極其重視,所生嬰兒無論男女,均在嬰兒落地后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。如生嬰兒為男的,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,掛在門外。如所生嬰兒為女的,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。嬰兒出生后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,備辦酒席招待親朋,以示報喜。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,并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涂抹嬰兒額頭,祝福他健康成長。這是一種古來習俗,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:“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”。

      嬰兒滿月時,再次屠牛宰羊,張設酒宴大饗親友,以示慶祝。親友所贈禮品中,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,如是冬季,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,夏季多為綢緞、布匹,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,還要送牛羊或駿馬。

      嬰兒在襁褓時期,在內蒙古東部地區,一般皆備有木制搖籃,籃內鋪有軟物品和蕎麥皮厚褥子,嬰兒仰臉臥于其中,并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,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,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。在搖籃擋頭上掛有古錢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。一般嬰兒滿月后即入搖籃,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,并用黃油等奶食涂抹搖籃,以示慶賀。在內蒙古中、西部地區,一般在室內用布為嬰兒隔開一角,以遮擋風寒。為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,還要為嬰兒鋪蓋上用駝絨制做的被褥,把明沙炒熟后裝在兩個布袋內,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。在備有搖籃的地方,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,母親時常以手搖動,有的還哼著搖籃曲,令嬰兒安睡。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,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,濕了再換新的。這在當時的條件下,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。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里被緊緊綁著長成人的,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?,F雖已達古稀之年,健康狀況良好,身體還挺硬朗。這也許是得益于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。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,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。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。他們現在也很健康,都是年輕有為,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。而這當然于新中國成立后,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,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。

      待客忌諱

      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,好客之情人皆有之,而蒙古族尤盛。來蒙古包作客,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,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,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。當然,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,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,否則,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,不但會鬧笑話,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。

     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,挽著袖子,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。不論客、主,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。

      進屋后,忌諱亂坐位置。來者是客,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,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。在蒙古包里,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,男人坐西邊,女人坐東邊。

     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,更不能打罵孩子。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、揭短。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,待人家講完后再問。

     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,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,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、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,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,否則要傷主人的心,使主人感到遺憾。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,食用越多,主人越高興。接受主人的茶飯后,忌諱一點也不吃;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;忌諱隨便撒倒奶子;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,不能視而不見,必須嘗一嘗再走。

      喝茶的忌諱:敬茶時忌諱滿杯;忌諱用左手倒茶;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;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。

      食用紅食禁忌: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,忌諱衣冠不整,除無名指外,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;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;在食用肩胛肉時,忌諱咬著吃,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;食用完的骨頭,忌諱用相互敲擊;平時的肉食品中,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貍肉,狗肉、貓肉。

      吃飯禁忌: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;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;忌諱倒撒食物;飯后忌諱伸懶腰。

      相對與待客來說,主人家平時做準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: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,應該斷開關節;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;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;搗碎茶葉時忌數數;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,說不吉利的語言等。

      總之,到牧區作客,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,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,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,當然,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,真誠地道歉,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,不知者不怪罪嘛。

      做客忌諱

     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,生活比較傳統,因此有許多忌諱,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,否則會帶來不愉快。

      到蒙古包坐客,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。還有,不要在火盆上跨過。吃飯時,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。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,男的坐左邊,女的坐右邊,忌諱混雜而坐。還有,特別注意,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,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。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。這點一定非常注意。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。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于以訛傳訛,千萬不要當真。

      其他一些應注意的還有,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,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,忌外人進入。騎馬、坐車到牧民家坐客,接近蒙古包時須輕騎慢行,以免驚動畜群,行至附近須下車馬步行前往,進包之前,要把馬鞭放在門外,若帶進包內,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重;進門后靠左邊行走,入包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邊;離包時走原路線,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馬。當給客人送茶或酒時,客人須欠身雙手接。禁用筷子敲打飯桌、飯碗等,認為只有討飯人才敲打碗筷。主人敬上的奶茶,客人通常是要喝的,不喝有失禮貌;主人請吃奶制品,客人不要拒絕,否則會傷主人的心。如不便多吃,吃一點也行。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。獻哈達時,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,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,并表示謝意。

      各種禁忌

      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,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于女人的忌限。
      除了家庭主婦外,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;在東蒙地區或半農半牧地區的場院過糧時,女人沒有資格參加,連現場看也不允許,恐怕沖了什么鬼神,不再豐收;另外,還不許女人上房,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,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圣的,因為這個緣故,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面,一旦坐了,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。同樣緣故,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、被褥、次序往上摞,要按照被褥、枕頭的次序往上摞,女人用過的臟東西,臟紙必須埋掉。

      火忌、水忌

      蒙古族崇拜火、火神和灶神,認為火、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圣潔物。所以進入蒙古包后,禁忌在火爐上烤腳,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。不得跨越爐灶,或腳蹬爐灶,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、摔東西、扔臟物。不能用刀子挑火、將刀子插入火中,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。

     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。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。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,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,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。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:草原干旱缺水,逐水草放牧,無水則無法生存,由此來說,保護水源,愛護水流,是關系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。產生于十三世紀的《長春真人西游記》中記載:“為了不冒瀆水神,國人確不浴河,其衣至損不解浣濯?!边@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,春夏兩季人不可白晝入水,或者在河流中洗手,或者用金銀器皿汲水。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,注意保持水的清潔。

      產忌、病喪的禁忌

      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禁忌,在孕婦生產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諱。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。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:孕婦懷孕期間,忌諱讓兩個孕婦面對面坐在一起;祭灶神時忌諱讓孕婦參加;外嫁之女忌諱在娘家生產;忌諱將胎衣至于不潔之處,應當掩埋。

      美国黄片小视频

        <track id="zmizb"></track>
        <td id="zmizb"><ruby id="zmizb"></ruby></td>